操控革新——觸屏功能全面應用
從1826年第一張「攝影照片」誕生至今,相機類產品已經有將近200年的歷史了,而隨著1975年柯達研發出首款數碼相機以來,相機正式邁入數碼時代,並且在這43年時間內經歷了一系列蛻變與改進,為我們帶來了更全面的拍攝性能。至於像素的飛躍、捕捉力的升級等等,這些參數提升相信大家已經爛熟於心了,那麼本文中筆者就和各位聊點別的,看看近幾年的相機產品在使用體驗上帶來了怎樣的突破。
說實話在相機產品漫長的發展史面前,數碼相機區區43年的時間其實並不算長,但就是在這樣一個相對短暫的時間內相機經歷了相當巨大的操控變革,其中最明顯的變化相信各位也都意識到了,那就是觸屏。
娛樂城 先來說說觸屏相機的幾個高光點。第一款觸屏單反是佳能的EOS 650D,這款入門單反發佈於2012年6月,採用了一塊支持多點觸控的電容觸摸屏。雖是首款觸屏單反,但其觸控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通過手指觸控可以實現參數調整、焦點選擇、快門釋放等相關拍攝功能,另外滑動手指即可查看照片,同時也支持雙指放大等操作。佳能近幾年不斷改進實時取景對焦,以提升觸屏體驗,但在觸控邏輯方面,2012年的這款650D已經非常完善了。
相比單反,微單在技術上顯得要更加激進,早在2010年7月,松下就發佈了首款支持觸控功能的微單產品GF2,之後在2011年,松下G3、GF3、GX1以及索尼NEX-5N相繼問世,均支持觸控,觸屏功能隨後也逐漸成為了微單的一個主要賣點。除卻單反微單,消費類卡片機在觸屏上有著更早的應用,但筆者並沒有查到太多資料,具體哪家廠商打頭陣暫時無從考證。
不過話說回來,相機廠商眾多,各家的觸屏體驗其實有很大區別,筆者以現有的新機型為標準把它們分為全觸控與非全觸控兩大派別。全觸控以佳能、尼康、松下為代表,通過觸屏基本能夠完成所有拍攝及相機設置,換句話說可以徹底擺脫按鍵束縛;非全觸控以索尼、富士、奧林巴斯為代表,這些廠商在觸控功能上有所保留,有的不支持觸摸快門,有的不支持觸控菜單,觸屏主要作為按鍵功能的補充。
相比智能手機而言,相機的觸屏其實並不算是剛需,純按鍵操控一樣能拍到好作品。不過有一點是一定得承認的:觸屏的加入能夠帶來更方便的拍攝體驗,尤其是支持觸摸快門的機型,點哪拍哪能省不少事兒。因此如果你糾結於兩款不同的相機產品,不妨把「是否支持觸屏」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
輔助功能——機內提示降低門檻
娛樂城並非所有人都是攝影發燒友,面對相機上一連串的按鍵、撥輪,剛接觸拍照的用戶往往都是一臉懵,那麼筆者接下來說的這個功能對於各位新手會很有幫助,這便是相機的機內提示。嚴格來說,機內提示並不算是一個功能,各品牌幾乎都有,但實際使用中並不能帶來多少幫助也是事實。
不過隨著相機成本降低,購買相機的入門用戶也越來越多,廠商們不得不更多考慮到攝影新手的需求,筆者在此就以索尼、尼康、佳能這三大家為例來分析分析。先說索尼,索尼主打微單產品,而早先時期索尼的微單強調親民、低價、輕便,其受眾主要也是攝影新手,降低使用門檻是很有必要的。
這就又得說說NEX-5N了。這款相機發佈於2011年8月,是索尼首款支持觸控的微單機型,入門用戶上手門檻大大降低,同時NEX-5N配備了較為完善的機內提示功能,雖然對於相機參數設置並沒有什麼幫助,但這一做法在當時還是很超前的,獲得了很多攝影新手的青睞。可惜的是,如今索尼微單逐步轉戰專業領域,對於入門機型的操控體驗反而有些疏忽了,像A5100、A6000、A6300這些親民微單對新手而言其實並不是很友好。
有意思的是,早前單反往往代表專業,同時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但在「入門單反」這一理念誕生之後,尼康、佳能在新領域可謂下足了功夫,到今天兩家的入門產品都有著相當友好的操控體驗了。尼康目前最新的入門單反是D3400,專門針對入門用戶加入了一個「guide引導模式」,能夠指導用戶完成慢門攝影、虛化背景等進階操作,對於攝影新手可以說非常實用。
相比尼康而言,佳能針對入門用戶所做的優化可謂更具顛覆性,其引入了全新的引導菜單功能,當開啟該功能時,相機可以在每個不同模式提供相應的拍攝教學。例如在光圈優先時,相機會提醒用戶調至大光圈以獲得更好的虛化,或者調至小光圈以獲得更豐富的細節;而在快門優先時,相機則會提醒用戶根據不同的曝光時間來完成慢門攝影、瞬間抓拍等等。
娛樂城另外,對於照片過亮/過暗、是否需要三腳架等注意事項,相機也會對用戶進行提示,既能幫助用戶拍出理想的照片,又能讓攝影小白學習一些基礎知識。目前佳能支持引導菜單的機型包括800D、77D、200D、M50這四款機型,為入門用戶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選擇。
照片分享——無線傳輸逐漸普及
最後要說的功能點其實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相機的照片分享功能。這裏先問大家一句:剛接觸數碼相機時你們都是如何分享照片的?相信各位都有和筆者相似的經歷,先把照片從存儲卡里導入電腦,之後在電腦上修修圖,最後壓縮圖片用瀏覽器上傳到論壇、微博、QQ空間等各種社交平台……白天外出拍攝的照片,等到晚上回家才有功夫慢慢處理。
而在如今這個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相機的照片傳輸也在往無線化方向發展,最早支持無線的數碼相機應該是尼康於2004年9月推出的D2X單反,這款旗艦機型可以通過外置Wi-Fi模塊來實現照片無線傳輸。可惜的是,過於苛刻的傳輸條件以及高昂的器材成本讓這款產品只能作為專業記者的報導工具,普通用戶基本與之無緣。
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相機開始內置Wi-Fi組件,無需通過外接模塊即可實現照片分享,並且在價格方面也愈發親民了。在2012年三星、索尼以及富士的一系列卡片、微單機身上,我們都見到了無線功能的身影,另外同年9月佳能推出了全幅單反6D,這也是首款內置Wi-Fi的單反相機。隨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Wi-Fi逐漸成為了相機的標準配置,無論單反、微單還是卡片,無論機身定位是高端還是入門,Wi-Fi傳輸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功能點。
除了相機自帶Wi-Fi之外,也有廠商提供支持Wi-Fi功能的存儲設備,例如東芝的FlashAir系列SD卡,即可通過APP直接將卡里的照片導出至手機,筆者之前的拍攝裝備就是理光GR搭配東芝FlashAir,不得不說Wi-Fi卡能夠讓一些不支持無線功能的老機型煥發出新的活力。不過,無論是相機內置Wi-Fi還是Wi-Fi存儲卡,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必須藉助手機或其他智能設備來實現照片傳輸。就筆者個人看來,正是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相機的無線技術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那麼在無線時代,相機能否獨立分享照片呢?當然是可行的。例如佳能近日推出的影像上傳服務,只要預先綁定微博賬號,之後在Wi-Fi環境下就可以將照片直接分享到微博上了,另外也支持把照片上傳至百度雲網盤進行備份,可以說徹底擺脫了智能手機的束縛。目前佳能多款單反及微單均支持該功能,提供了全新的照片分享體驗。
從按鍵到觸控,從有線到無線,從拍照工具到智能設備……數碼相機的使用體驗正在一步步變得更加先進與人性化。性能上的飛躍我們姑且不談,更好的使用體驗能夠簡化拍攝過程,提升拍攝效率,同時也可以進一步降低攝影這門技藝的使用門檻,對於廣大攝影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件好事。相信在未來的歲月中,各家廠商依舊會帶來更多升級,讓相機的易用性更加出彩。
留言列表